当前位置: 首页> 中视快报> 正文

机构突击入股涉嫌利益输送

突击入股的定义和背景

突击入股主要是指拟上市公司在上市申报材料前的一年或半年内,有机构或者个人以低价获得该公司股份的情形。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创业板市场开板后,大量创***司通过各种途径突击入股,造就了一番财富神话。然而,这一行为与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背道而驰,其背后滋生了诸多灰色利益链条,从而引发了监管层的关注[[10]()]。

突击入股的具体案例

在2019年以来,监管部门对突击入股的核查日趋严格。例如,一家冲击创业板IPO的华南企业,在递交IPO申请前一年,出现了15名股东突击入股的情况,其中11家机构通过增资方式入股,增资扩股次数多达5次,合计融资金额超过公司拟通过IPO募资额的一半。其估值也水涨船高,经过上市前一年的增资扩股后,该公司估值增长近7倍。更有甚者,公司持股超5%的股东之一是外部投资者,早年公司曾以1元/股向其发行股票[[1]()]。

另一家试图冲击创业板IPO的光伏企业,在报会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获得了超过40家机构突击入股,主要入股方式为增资或受让股权。3年时间里,公司估值增长了十几倍,变身光伏独角兽企业。有拟上市医药企业在递交IPO申请前获得6家机构突击入股,其中有机构与该企业有业务往来,是其客户之一[[2]()]。

突击入股可能存在的问题

突击入股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例如,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监管部门对突击入股的股东核查(包括资金来源等)、锁定期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也是监管关注的重点之一。在近期的IPO撤单潮中,部分被机构突击入股、被市场怀疑存在利益输送的企业也在其中[[3]()]。

此外,突击入股也可能导致股价波动和市场不公平。由于突击入股通常是拟上市公司为实现上市前后业绩的持续稳步发展,对影响公司发展的核心员工给予的股权激励,以激发其动力和积极性,共享公司发展成果的激励安排,但也存在着个别人或外部机构直接进入甚至说不清楚的情形。这就可能导致股价波动和市场不公平[[10]()]。

如何防范突击入股

为了防范突击入股带来的问题,有建议指出,名义上实施了注册制的IPO审核,其实依旧需要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因为,突击入股之所以利益巨大,是因为多数新股上市后都可以产生巨大造富效应。而成熟的资本市场,新股破发甚至新股股价被腰斩、脚脖子斩的概率非常大,毕竟股权投资本身就是风险巨大的事情。如果风险如此之高,即便突击入了股,不但不能赚钱,甚至可能亏得倾家荡产的话,相信这种腐败的土壤就可以逐渐消失[[11]()]。

同时,降低退市门槛,造假直接退市,信披严重违规直接退市,有进有出,总量稳定!投资者市场更加成熟,不再抱团乱报价,而是真正价值投资;允许做空,不是股价涨了投资者才能赚钱,跌了股民照样能赚钱;完善公益诉讼,胆敢财务造假,全部100%被专业机构和人民群众告到倾家荡产[[11]()]。

阅读全文